親愛的聽眾: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數十年來一直是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代表人物。他總是說他和波克夏的副主席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一起合作經營這家公司。 查理蒙格於美國時間11月28日去世,享年99歲。我們將在12/10 Podcast摘要分享WSJ經典文章:華倫巴菲特眼中的查理蒙格!並簡單書評經典暢銷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同時向這位影響一個世紀最偉大投資家致敬! https://www.wsj.com/finance/investing/warren-buffett-charlie-munger-berkshire-hathaway-85405dc9 巴菲特將波克夏的主要投資理念歸功於蒙格,他總結為以「合理價格」購買「優秀企業」,並非「優惠價格」購買「普通企業」。 以下是巴菲特在他最喜歡的主題之一,有關查理蒙格的一些經典的語錄: 在商業決策上,查理和我是容易交流的。距離對我們毫無阻礙:我們一直發現打一個電話比開半天的委員會會議更有效。—1982年年度信 我們的副主席查理蒙格一直強調在商業和其他各方面,都強調研究失誤而不是成功。他這樣做是在一位說過這番話的人的精神影響下:「我想知道我將死在哪裡,這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裡。」,你會立即明白為什麼我們是一個好的團隊:查理喜歡研究錯誤,而我為他提供了充分的材料。—1985年年度信 以合理價格購買一家優秀公司要比以優惠價格購買一家普通公司好得多。查理很早就明白了這一點;我是一個學習速度比較慢的人。—1989年年度信 在波克夏,我們相信查理的格言——「告訴我壞消息;好消息會照顧好自己。」——這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經理在向我們匯報時的行為。—1995年年度信 查理和我去年有點變得軟弱,增加了總部的一個人。(查理,感謝他,永遠不讓我忘記本富蘭克林的忠告:「小漏洞可能會沉沒一艘偉大的船。」—2000年年度信 在進行收購時,我嘗試展望十到二十年的未來,但有時我的遠見力有所不足。查理的表現更佳;在我的一些錯誤購買上,他會明確「出席」投反對票。—2011年年度信 查理有廣泛的才華,驚人的記憶力和一些堅定的觀點。我自己不算猶豫不定,我們有時候意見不一致。然而,在56年中,我們從來沒有爭論過。當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查理通常以這樣的話結束對話:「華倫,好好想想,你會同意我的,因為你聰明,而我是對的。」—2014年股東特別信 查理和我思維差不多。但我需要一頁的時間來解釋的事情,他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而且,他的版本總是更清晰地推理,也更巧妙——有人可能會補充地說——更直率。—2022年年度信 93歲的巴菲特經常聽從蒙格的建議。最有名的例子之一:1971年,蒙格說服他以相當於See’s Candy Shops三倍淨值的價格購買了這家糖果店,這個價格比他過去習慣的購買企業的價格高得多。See's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為波克夏公司賺取了約20億美元的累計收入。 希望這樣的回顧,能了解查理蒙格對巴菲特的影響,同時思考對我們的啟發! APcro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2/4
0 Comments
親愛的聽眾:
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 YTM)常被簡稱為收益率或殖利率,指的是投資人購入該債券,並持續持有到到期日,能賺取的年化報酬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TM)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其一是市場利率,其二是該債券的違約風險大小。基本上,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的變動與市場利率是亦步亦趨的。 債券的市場價格與到期收益率呈現反向變動關係,因此,投資人手上債券部位的價值基本上由市場利率來決定。我們的Podcast在12/3會分享一篇WSJ經典文章:5位頂尖投資者談高美債收益率下如何投資?在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預測此波升息應已告一段落,而明年聯準會降息已成市場多數人的預測。希望這篇文章能提供聽眾參考,在目前轉折下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投資部位。 https://www.aptutorgroup.com/learning/wsjs-nick-timiraos 簡要內容摘要如下: 馬裡奧·加貝利(Mario Gabelli) 有投資60年經驗的億萬富翁(2023年估計身價約美金17億) 結論:雖然美國公債殖利率過高在未來可能拖累股市,但預測未來30年美股仍能有年化8%到9%的報酬率,續抱美股不變。 史蒂夫·艾斯曼(Steve Eisman) 大賣空電影中的真實世界的主人翁 結論:關注建築公司、公用事業、工業和材料公司的股票;避開銀行股和高速增長股。 阿斯沃思·達莫達蘭(Aswath Damodaran) 美國NYU Stern商學院資產價值評估學者 結論:增持無風險公債,減持非必需消費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類股 賽拉·馬利克(Saira Malik) Nuveen的首席投資長,管理1.1兆美元資產。 結論:續抱股票,投資於農田、林地、新興市場股票和私人信貸等非傳統資產是個好主意。 邁克·吉特林(Mike Gitlin) Capital Group總裁與CEO,管理2.3兆美元資產。 結論:不該持有太多閒置現金,建議買入債券,特別是「長天期債券」。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5位頂尖投資者對高美債收益率的投資建議中,「債券優於股票」並非一致的結論。我們在Podcast或FB交流論壇中將進一步分析背後的原因,並深入探討什麼樣的投資者適合哪些建議。 www.facebook.com/groups/twomoneylovers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1/27 親愛的聽眾:
統計分析裡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正是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可追溯至英國博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在 1886 年的一篇討論身高遺傳性的論文中, 首度發展「迴歸分析」這一個統計工具, 他發現無論高個兒或矮個兒的父母,它們子女的身高都有著「向平均身高迴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現象。 爾後迴歸工具被大量使用於評估「因子/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如何影響「結果/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的數據分析之上,與迴歸分析密切相連的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更可讓研究者得知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程度的大小。迴歸分析還有一個常見的應用,就是以「時間」為自變數,找出另一個變數隨時間演變的趨勢與大方向,甚至可據此標註出數據中不在趨勢上的例外時點。 我們在11/26的Podcast中,將討論統計工具的生活應用,例如近4年的「無限量化寬鬆」(Unlimited QE) 政策對市場的影響。根據截至2023年7月的數據,我們發現臺灣的貨幣供給量在同一時期增長了37%,而信義房價指數也同步上升了38%。透過分析這15組數據,我們發現了驚人的相關性,相關性 (Correlation) 達到了0.97。 https://apcore.firstory.io/ 換句話說,我們難以忽視短期內大量增加的貨幣供應,它可能是房市飆漲的真正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這段期間貨幣供應的增加就像是另一個每月公佈的房價指數,甚至提前預測了逐季公佈的信義房價指數,同時也對股市產生了推升的影響。 此外,使用迴歸(Regression)功能使我們輕鬆找到了偏離的離群值(Outlier)。結合基本的經濟學知識,我們能夠發現單筆加碼和賣出的良好時機。儘管一般的技術分析也具有類似的功能,但統計工具提供了更全面的輔助工具,使長期投資者能夠更清晰地估計計算。 希望我們的分享能為聽眾帶來一些有趣的科普時光!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1/20 親愛的聽眾:
當經濟學家Christopher Ruhm首次獲得:經濟衰退和健康之間可能有正面關聯研究結果時,他認為自己犯了一個錯誤。隨著使用更多新的統計方法,持續不斷地驗證,他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後來在許多國家中也陸續發現相同情形,因而顛覆了早期的相關研究結論。 Christopher Ruhm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在1996年至1997年,他曾擔任Bill Clinton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高級經濟學家,主要負責健康政策、老齡化和勞動力市場問題,他目前是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的副主編。 他2016/11在Health Economics發表了一篇「Health Effects of Economic Crises」的文章。當經濟景氣不佳時,人們實際上在生理健康方面表現得更好。與普遍看法相反,該研究發現,當人們對個人財務和就業情況感到壓力時,他們會避免沉溺於飲酒和吸煙等不良嗜好。Ruhm表示人們會試圖掌握他們可以掌握的生活部分。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21604/w21604.pdf (Figure 1 and Table A.3) 我們在11/19的 Podcast 中,會簡單地分享文章的內容:死亡率具有順景氣(Procyclical)循環的現象。若將死亡原因分為兩大類:疾病死亡與外在原因死亡,研究發現當失業率增加,都有助於這兩種死亡率的下降。疾病死亡中的心血管疾病下降是影響最大的部分;而外在原因死亡的交通意外減少則是影響最大。 https://apcore.firstory.io/ 伴隨進一步分析還顯示,當經濟狀況變好時,吸煙和肥胖情況會增加,而運動活動減少,飲食變得較不健康。而自殺是唯一有明顯逆景氣(Countercyclical)循環特性的,但對全部外在原因死亡率變動影響有限。他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景氣改善時,心理較快樂但身體不健康;景氣衰退時,身體較健康但心裡不快樂。 根據Christopher Ruhm表示:經濟不景氣時,多數人工作時間減少,這減輕了工作壓力,可能有助於改善健康。這其實也呼應我們所提倡的輕鬆投資相符:單單追求「名義」所得上升,或單單追求投資打敗大盤,可能都未必是經濟人的理想決策。 希望我們的分享能為聽眾帶來一些有趣的科普學習時光!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1/17 親愛的聽眾:
一般投資人選擇配息基金時,如果要基金間比較歷史績效時,肯定要用納入配息的投報率。當不同股票市場的股票殖利率差異較大時,僅比較不同市場的加權價格指數顯然會有所不妥,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是針對臺灣這個高股票殖利率市場,同時比較美國低殖利率的市場時,不同投資市場比較績效變得很不容易。 我們在11/12的Podcast中,我們用卡通有趣的方式介紹:臺灣證券交易所自2004年1月2日起新增了「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簡稱:臺股報酬指數),以方便長期投資者追蹤並進行比較。截至2023年11月3日,長達近20年的臺灣股市投資年化報酬9.2%,而與同時期的「標普500TR指數」(S&P 500 (TR))的年化報酬9.2% 相等,連小數點都一模一樣!這與多數投資者的「直覺」可能相反,一般人認為美股的成長性較高於臺股,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用XIRR計算) https://www.twse.com.tw/zh/indices/taiex/mfi94u.html 令人吃驚的是,臺灣股價報酬指數已破3萬點(2004年納入配息累計起)!若以1966的100為基期,目前股價報酬指數更達109249點了(截至2023/11/3)!長達57年投資增加成1092倍,年化報酬約13.1%!甚至比較大約同期50年的標普500TR指數(1970-2020),年化報酬約10.7%,明顯更勝一籌。 https://www.aptutorgroup.com/learning/taiwanweightedreturnindex 標普500TR含息投報率資料來源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67124 美國量化寬鬆後,從2009/1/2起到2023/11/3,巴菲特近15年的投資績效明顯落後於標普500TR指數。同時間在臺灣股票市場,只要分散風險並長期投資,績效可以達到12.7%。令人驚訝的是,臺股報酬指數竟然與同期的標普500TR指數相當,後者績效也是12.7%;甚至更超越了號稱股市之神旗下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 Class A),後者僅為11.9%的報酬率。(用XIRR計算) https://hk.finance.yahoo.com/quote/BRK-A/ 事實上,從2009/1/5起到2023/11/3,臺灣50「報酬」指數獲得13.1%報酬率,不但打敗同期的標普500TR指數,更輕鬆打敗巴菲特的投報率。當然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理解不同股票指數的計算基礎,並基於不同的目的與時機,學習如何使用仍然有價值。希望我們的分享能為投資聽眾帶來一些有用小知識!(用XIRR計算) https://www.twse.com.tw/zh/indices/ftse/tai50i.html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1/6 親愛的聽眾:
回到1970年代,美國主流政經界一直在辯論誰應該為超過10%的通貨膨脹率負責。當時第二代芝加哥學派領軍人物,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Milton Friedman經常在許多公開場合激烈辯論,強調真正的黑手就是政府過度干預,特別是當時不當增發的貨幣供給!這對急需尋找替罪羊的社會中,引發了非常引人關注的討論。但這也帶出一個更深層問題:如果真是不當控制的貨幣供給是問題的根源,那麼誰又應該真正承擔責任呢? https://www.aptutorgroup.com/learning/milton-friedman-teaches-monetary-policy 臺灣與美國屢創新高的房價到底是誰造成?美國新成交房屋貸款利率近期已經飆升至8%,但S&P前20大城市房價指數在2023又再創下新高,這對多數熟悉美國經濟景氣循環歷史的人,已經不是用瞠目結舌可以形容。美國利率倒掛理論創始人,杜克大學的Campbell Harvey教授早在今年初多次訪談表示,美國這次是有可能躲過經濟衰退。其中的一個強大理由就是,2022年美國的房價回落幅度非常有限!但究竟是什麼支持如此堅挺的房價,不僅在美國,甚至在臺灣也一樣!恐怕應有更深層的經濟論述支持。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7/us-housing-relative/35/house-index 我們在11/5的Podcast中,特別從此次QE1 QE2 QE3 Unlimited QE近15年的歷史中(2009/1-2023/8)回朔,我們發現這期間美國M2貨幣供給量成長為2.5倍(2009/1-2023/8);S&P前20大城市房價指數成長為2.2倍(2009/1-2023/7);S&P 500 (TR)成長為6倍(2009/1-2023/10)。同時間臺灣M1B貨幣供給量成長為3.2倍(2009/1-2023/8);信義房價指數成長為2.7倍(2009/1-2023/7);臺灣股價報酬指數也成長為6倍(2009/1-2023/10)。這樣15年長尺度上看(貨幣政策有延遲性),類似自然實驗經濟的對照,似乎再次印證Milton Friedman應驗他1963年的名言: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率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https://apcore.firstory.io 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在2023年7月6日的記者會中,對記者Evan Ryser的提問回答,強調了利率調整和資產負債表的變動是獨立的事情。尤其是在考慮到自2008年以來引入準備金利率(Interest Rate on Reserve Balances,IORB)制度後,可能導致更應關注貨幣供給總量本身的變化。如果Milton Friedman的觀點若真能解釋此次美台風險性資產的走勢,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教訓呢?https://www.aptutorgroup.com/learning/jerome-powells-response-to-evan-ryser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0/31 美國M2貨幣供給量成長為2.5倍(2009/1-2023/8)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datadownload/Chart.aspx? 臺灣M1B貨幣供給量成長為3.2倍(2009/1-2023/8) https://pip.moi.gov.tw/Eng/EP37.aspx 親愛的聽眾: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Claudia Goldin因她在勞動市場中性別差異的研究貢獻,獲得了2023年的諾貝爾經濟獎。Claudia Goldin目前在哈佛大學任教,她是一位勞動經濟學家和經濟歷史學家,因她對女性在職場中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這位77歲的哈佛經濟學家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分析大量數據,以進行研究,闡明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歷史經歷。 https://www.wsj.com/us-news/nobel-prize-in-economics-awarded-to-harvards-claudia-goldin-for-work-on-gender-gaps-d43858d3 Goldin的廣泛研究包括有關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的驅動因素、性別薪酬差距的起源以及對女性的招聘偏見的文章。她的論文「為什麼女性獲勝」(Why Women Won)記錄了女性合法權利的演變,這份論文預計將在本月發表。 https://www.nber.org/papers/w31762 Claudia Goldin是哈佛大學經濟系中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她繼2019年的Esther Duflo和2009年的Elinor Ostrom之後,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獲得者,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獨立女性獲獎者。 Claudia Goldin首次全面闡述了女性收入和勞動市場參與在歷史上的變遷情況。她的研究揭示了變革的原因,以及性別收入差距仍然存在的主要來源。她明確指出,女性的選擇經常受到婚姻和家庭責任的限制,而被她稱為「貪婪工作」(Greedy Work)的固定、長時間工作模式,更加劇了這種限制。 我們將在10月29日推出的「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Podcast中,以幽默的卡通方式進一步介紹她的兩篇經濟學經典論文:口服避孕藥與家庭生育決策對女性工作生涯的影響。節目中特別使用「Fatherhood Boost」和「Motherhood Penalty」這兩個詞彙來介紹Claudia Goldin的學術研究貢獻。 考慮到目前華語媒體的報導相對有限,我們要特別感謝「華爾街日報」的詳盡報導,希望我們的分享能為聽眾帶來一些輕鬆的科普學習時光! https://www.aptutorgroup.com/paper.html Two Money Lovers Podcast 季凡與翔蛇 2023/10/27 兩篇經典論文 https://www.aptutorgroup.com/learning/nobel-laureate-claudia-goldin 親愛的聽眾:
於10月8日的Podcast中,這一集我們將討論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Milton Friedman,並探討重貨幣學派(Monetarism)的論點。我們將簡單地分享經濟學中貨幣供給(Money Supply, M)的定義,以及央行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與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透過有趣且簡單的經濟學科普,我們希望能為投資理財者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 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在2023年7月6日的記者會中對記者Evan Ryser的提問回答:在未來的利率調整和資產負債表的變動方面,他們是「兩個獨立的事情」。換句話說,聯準會主席首次承認,貨幣供給的增減和利率的變動是可以分開考慮的。 事實上,除了關注貨幣供給的變動外,自Jerome Powell上任後,對貨幣供給的實際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在2020年4月24日之前,儲蓄帳戶並不被視為M1貨幣供給的一部分。由於儲蓄帳戶轉帳次數受限,這使得儲蓄帳戶比M1貨幣供給更不具有流動性。然而,自4月24日解除了這些轉帳次數的限制,為了反映這一變化,儲蓄存款現在被納入M1貨幣供給(即其他流動存款)的範疇之中。 一些投資者通常傾向使用倒掛收益率曲線(Inverted Yield Curve)來預測經濟走向,但他們可能低估了在貨幣供給變動和利率變動之間政策效果相反時,以及未考慮到貨幣供給實際內容變化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分析。本篇內容可能較為技術性,但我們仍希望能啟發和引起對此議題的深入思考的聽眾。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3/10/4 親愛的聽眾: 於8月27日的Podcast中,我們討論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7大投資心法該如何實戰?價值投資的精髓又是什麼?
巴菲特的第四項心法是「了解自己能力的限制」,在節目中強調了其重要性。季凡舉例德國智庫「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自2003年到2022年所發布的貝塔斯曼轉型指數(BTI Index),反覆指出中國官方經濟數據與國際數據存在不一致的問題。考慮到透明度的問題,季凡在評估中國股票時傾向於調高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或避開中國股票。 值得說明的是,事實上,這種猜測在201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中已有討論,即中國經濟成長率每年被高估約1.8%。 P.77 Relative to the official numbers, we estimate that GDP growth from 2010 to 2016 was about 1.8 percentage points lower and that the investment and savings rate in 2016 was about 7 percentage points lower. 同時,在節目中還深入探討了巴菲特的第六項心法:「在其他人恐懼時要貪婪」。節目特別引述了臺灣國安基金的投資效率。此外,季凡也公開分享了他的投資歷程:2018金融海嘯、2015中國股災和2018美股回檔,他在這些時期都選擇加碼持有風險資產,事後證明這三次加碼都取得了顯著的績效。
祝各位聽眾投資順利!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親愛的聽眾:
在即將到來的8月20日的Podcast節目中,我們將首次探討勞動市場中的性騷擾問題。在今年6月7日夏韻芬的Podcast節目中,她提到了女記者在這方面面臨的困境。考慮到這個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特別邀請了前電視台主播黃珮雯參與節目,與我們分享她在第一線的親身經歷和觀察。 Podscast專訪前電視台主播黃珮雯: https://www.aptutorgroup.com/learning/podcasthuang 夏韻芬Podcast EP387:me too風暴從政治圈向外延燒,女記者真的是重災區! https://moneyhsia.firstory.io/episodes/clil1a0cm00pd01x7ejdaalw7 沒有鹹豬手,才能拼經濟:從經濟學看#MeToo與性騷擾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amp/story/8663/7235435 期待未來,經濟學能夠更多地關注這個議題。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為職場中的女性和男性提供有價值的實用應對方法。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