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感覺:工作表現不錯、感情穩定、剛買到喜歡的東西,卻依然覺得哪裡空空的?明明生活不壞,為何內心總有一種「還不夠」的聲音? 這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多巴胺在作祟。 一、多巴胺不是快樂,而是渴望 許多人誤以為多巴胺是讓我們「快樂」的物質,但事實恰好相反:它不是讓人滿足,而是驅動我們不斷渴望的神經遞質。它不會讓你停下來,反而在你達成一個目標後,立刻轉向下一個。 這就是《欲望分子多巴胺》一書所揭示的真相:多巴胺是推動人類追求創新、解決問題與冒險的「未來系統」,它驅動人類文明持續進步,也讓投資者勇於冒險、創業者不斷追逐可能。 但進步的代價,是永不滿足。當多巴胺將注意力集中在「下一個」時,我們即便獲得升遷、戀愛成功、買到夢想中的房子,也會很快感到空虛。於是,我們陷入一個無止盡的追逐循環。 二、多巴胺國度:一個過度刺激的時代 《多巴胺國度》作者、史丹佛大學精神科醫師安娜‧蘭布克博士(Dr. Anna Lembke)警告: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設計用來「激發渴望」的環境裡。社交媒體、短影音、即時購物、串流娛樂、高糖高油食品,無一不是為了刺激大腦、引發快感而誕生。 長期處於這樣的高強度刺激之中,會使我們的大腦逐漸失衡。為了恢復穩定,大腦會啟動「痛苦反彈機制」,讓人感到焦躁、空虛、倦怠。因此,我們越是追求快樂,反而越難感到快樂。 說明:《華爾街日報》2024年12月的報導〈More Men Are Addicted to the ‘Crack Cocaine’ of the Stock Market〉指出,越來越多男性沉迷於高風險交易如選擇權與槓桿型ETF,被形容為「股市的快克古柯鹼」。這類交易結合即時回饋與多巴胺刺激,導致成癮行為,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與財務穩定。 https://www.wsj.com/finance/stocks/stock-market-trading-apps-addiction-afecb07a 你是否也曾在滑手機半小時後,突然覺得越滑越空、什麼都不想做?那不是懶惰,而是大腦在對過度刺激進行「報復性重設」。 三、成為慾望的主人,而非奴隸 從演化角度看,多巴胺幫助人類生存;但在今日,它卻讓我們失去生活的主導權。因為太容易獲得短期刺激,我們反而缺乏長期目標。滑手機取代創作,外送取代共享,影集取代閱讀。 《多巴胺國度》提醒我們,應學習與慾望保持距離,不是壓抑,而是覺察。美國科技圈近年流行的「多巴胺斷食」(Dopamine Fasting),就是一種簡單實踐:暫停一切高刺激來源,哪怕只是24小時或短短2小時,也能讓大腦重新校準,恢復對「平靜」、「無聊」與「等待」的感受力。 這些原本被現代生活排斥的狀態,其實正是我們重建穩定的鑰匙。 四、痛苦不再是敵人,而是自由的入口 我們被教導要逃避不適感:痛就吃藥、累就休息、空虛就消費。但其實,適度的「痛」正是重建快樂能力的關鍵。 蘭布克指出,運動帶來的酸痛、冷水澡的刺激、專注工作後的疲憊,會啟動大腦補償系統,促進血清素與腦內啡分泌,帶來真正的穩定與滿足。 現代社會鼓吹舒適,但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能力面對痛苦而不被擊倒。當我們能與痛苦和平共處,才真正找回心理韌性與內在自主。 五、活出「多巴胺+享樂系統」的平衡節奏 《欲望分子多巴胺》強調未來導向與目標驅動;《多巴胺國度》則提醒我們回到當下,重視感受。兩者看似對立,實則互補。 人不能永遠沉浸在當下,也不能無止盡地往前衝刺。成熟,是知道什麼時候該點燃、什麼時候該沉澱,什麼值得追,什麼該停下。 在這個多巴胺主導的社會,最稀缺的能力,不是擁有更多,而是有選擇「不再更多」的勇氣。而這種選擇,就是我們找回內在自由的起點。 結語:您要的,是什麼樣的快樂? 我們常花一輩子追尋快樂,卻誤把短暫的快感(pleasure)當作真正的幸福(contentment)。前者依賴刺激,後者來自穩定與寧靜。 多巴胺會不斷對你說:「下一個更好」。但您可以學會對自己說:「現在,其實也不錯。」 在這個縱慾的多巴胺時代,選擇清醒,是一種叛逆;更是一種深刻的自由。 APcore服務團隊敬上 2025/7/3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